国产化大趋势下,如何界定进口医疗器械?
2022-08-04“国产”的政策定义
据相关政策,“国产”的范畴同样包括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
▲财政部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
2021年10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政府采购依法对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下同)平等对待。
同时,各级预算单位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不得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供应商资格条件确定和资格审查、评审标准等方面,对内资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不得以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股权结构、投资者国别、产品品牌以及其他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予以限定,保障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总结下来,就是平等待遇,给予那些将工厂搬到中国来的企业。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明确“不接受进口产品投标”的招标中,飞利浦能够中标了。
跨国医械企业的本土化动作
“国产替代”已成趋势,但不会“一刀切”。
越来越多的跨国械企开始在国内建厂,西门子医疗、GE医疗、飞利浦、美敦力等都曾表示不断推动“本土制造”,推动行业产业链的本土化。
西门子医疗:供应链本土化超80%
西门子医疗于1992年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共有上海、无锡、深圳三个生产基地,供应链本土化已经超过了80%,基地生产的70%产品是销往全球各地。
上海主要产品为CT、X光、移动C型臂等。预计2022年下半年,西门子医疗位于上海的实验室诊断试剂工厂也将正式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西门子医疗在亚太地区首家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与生产基地。
无锡主要负责X射线管的研发和生产。
深圳是西门子医疗德国总部之外最大生产基地,负责磁共振(MR)、临床治疗(AT)、医疗电子(ME)三个业务产线。全球每三台装机的西门子医疗磁共振整机系统中就有一台来自深圳基地。
GE医疗:四大全球生产基地
GE医疗已经在持续推进全系列、全链条产品的国产创新方面坚持了很多年。从1979年在中国开展业务;到1991年在中国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再到近年来将其战略从“本土化”,升级为“全面国产”。
截止目前,GE医疗在中国建有四大全球生产基地:
上海:造影剂基地,其产品90%出口;
天津:磁共振成像系统基地,生产GE医疗全球50%的核磁共振;
北京:CT扫描系统和X光成像系统基地,生产GE医疗全球66.7%的CT;
无锡:超声、麻醉、心电、患者监护等临床护理设备基地,生产GE医疗全球40%的超声。
飞利浦:生产、研发、投资各路并进
飞利浦2009年在苏州建立医疗影像基地已成为飞利浦全球唯一的综合性影像产品基地,覆盖研发、制造、供应链、服务、培训全套体系,生产包括超声、磁共振、CT等医疗设备。
近年来,飞利浦(中国)研究院、中国数字创新中心等战略级研发中心相继落地中国。
除此之外,飞利浦还另辟蹊径,通过投资中国合作伙伴,实现“本土化”进阶。
2022年2月,飞利浦宣告独家战略投资了在PET/CT领域崭露头角的中国公司赛诺联合。赛诺联合是国内稀有的PET设备全核心器件唯一具备国产化能力的整机厂商。
2022年5月,飞利浦投资国内医疗IT龙头级上市公司创业慧康,以实现医疗IT产品的本土化。
美敦力:核心业务制造投向中国
美敦力在中国有三大生产基地,分别位于上海、成都、常州。
上海工厂是美敦力在中国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自建成以来,美敦力平均每年引入1至2种新产品投入生产,现拥有14条不同类型产品的加工生产线,制造医用高频仪器设备、外科手术器械,以及手术室、急救室用诊疗设备及器具等,供应包括中国在内的美敦力全球市场。
成都生产基地于2014年8月启动建设,目标是生产创新型、便携式血液透析系统。2016年1月,美敦力与成都市政府、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将在成都高新区建设下一代探头增强型胰岛素泵系统生产项目。
常州市生产基地源于2012年对骨科领域的康辉控股的收购,基地专注于脊柱、创伤和关节置换等多元化骨科产品组合。
美敦力的“本土化”明显加速:
2022年2月,美敦力宣布将在上海临港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建立产品线,加大其核心心血管器械在中国的生产制造规模。这是美敦力首次将核心业务制造投向中国,也标志着外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入了中国本土研发和国产化的新时代。
美敦力将研发中心、首个工厂、创新中心均设立在上海,逐步实现了覆盖研发、生产、销售、临床培训、孵化、基金的完整本土价值链布局。
进口转本土,势在必行
2021年5月,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制定《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版)》,指导标准为:
137种医疗器械建议100%采购本国产品;
12种医疗器械建议75%采购本国产品;
24种医疗器械建议50%采购本国产品;
5种医疗器械建议25%采购本国产品。
虽然文件属于“供参考”性质,但外资医疗器械企业的压力扑面而来——“进口转本土”,迫在眉睫。
2021年6月,北京协和医学院传染病检测及营养健康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一)公开招标公告显示,预算622.9万元,采购人体成分分析仪等26种设备,明确“本项目不接受进口产品投标”。
2022年5元,深圳市发改委、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措施要求:提升医疗器械国产化采购比例,落实国家医疗设备采购政策,严格审批进口设备,加大国产医疗设备推广力度。
这些,只是“本土替代”不断推进的一个缩影。而外资医疗器械想要继续在中国市场发展,将生产转入国内进行产品的“国产化”是必由之路。